查看原文
其他

PPT该怎么写?

2017-10-24 张辉 辉哥奇谭


少写

PPT非常浪费时间,错误的写法会导致更加浪费时间。

PPT是非正式的讲法,来源于Windows的Slides制作工具Powerpoint的文件名后缀,正式的讲法叫Slides或者Presentation,尤其是Presentation,特别能体现本质,直接翻译过来叫「简报」。它的最大作用是向大众或者目标客户展示想法,介绍产品或者方案。从投入产出比来说,展示次数越多,受众人数越多,一个「简报」的价值最大。

但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为了极少的展示需求,花了很大的力气去做一个很复杂,很花哨的PPT,已经脱离「简报」的本质,这是我所反对的,也是本文想谈的话题。

有很多比PPT更加高效、准确的交流方式。

如果是一对一的讨论问题,即使是对老板开1 on 1会议,也无需做PPT,因为有比PPT更加合适的形式。比如脑图(MindMap),很少有工具能像脑图一样能在一页的篇幅把所有的关键元素和元素之间的层级和隶属关系展示的如此清晰,特别是如果你习惯用「金字塔」方法阐述事情的话。

除了脑图之外,板书也是极好的沟通工具,如果说写PPT、画脑图像拍电影,电视剧,可以无限NG,可以不断剪切,板书则像演话剧。演话剧比拍电影更考察演技,而板书则更考验一个人对主题的理解深度和展示的技巧,此处先不展开。

如果完全不用图形化的方法比如脑图、板书,还有什么形式可以代替PPT呢?最简单的文书即可。但此处的文书不是简单的一段文字,而是有结构的文字。非常典型的例子是「Amazon’s 6 Pages Rule」。坊间有个传闻,Amazon开会有一系列的习惯,比如不用PPT,会议的讨论内容提前打印出来发给大家。大家会上就打印出来的内容讨论。为什么用这样的形式?怎样用这样的方法?大家稍安勿躁。我们还是先回过来讨论PPT。

不得不写时,简单写

如果PPT不得不写,那么该怎么写?我对于团队的要求就是是否能一页PPT说明问题。把PPT写长不是能力,把PPT写短,同时还能把问题说清楚,这才是能力。

如果一页PPT实在说不清楚,那么看看能否在3-5页以内说明问题。我对团队的汇报PPT要求是不能超过10页。同时,也告诉大家,任何重要、复杂的PPT,其核心内容都可以抽取3页PPT概括。没有「抽取3页PPT」的能力,就是没有概括能力;没有概括能力的人,就是无法直达本质的人;无法直达本质的人,就是一个普通人,不是我喜欢的牛人,聪明人。

对了,不要为了写得短,在一页PPT里塞进太多内容,或者加了很多动画,这是糊弄老板的小动作。再次申明一下,一页PPT有且只能有一个Topic。

PPT最重要的是逻辑

很多PPT因为形式差而被吐嘈,长的难看大家都看得到,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PPT的内在逻辑。逻辑好了,形式简单也没问题(很多大牛的PPT接近于纯文本)。逻辑不好,形式再怎么美轮美奂也没有意义。而「简报」就是为了「说服力」,逻辑胜于一切,逻辑就是说服力!

PPT怎么具备逻辑?在每页一个Topic的前提下,其实就是在非常短的篇幅内,选哪几个Topic讲?这几个Topic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先举一个例子。「杰克·韦尔奇关于战略的5页PPT法则」。

今天在越洋飞机上看了杰克·韦尔奇的《商业的本质》(The Real-life MBA)(P47-P50,中信版),其中有关于战略PPT经典写法:

  • 第一页讲公司所处的「竞技场」,分析竞争对手,市场份额,竞争对手的优缺点和内部状况

  • 第二页分析竞争对手最近的活动

  • 第三页分析自己最近一年内的活动

  • 第四页分析潜伏的变量,比如会不会突然杀出一个黑马,改变格局

  • 第五页分析自己的优势

还有一个例子恰恰不是PPT的格式,但是若能以这种逻辑写成PPT也会受到你老板的青睐。你可能已经想到了,这就是上文提到的Amazon’s 6 Pages Rule。因为这个Rule特别重要,所以我打算再写一篇文章专门介绍。

形式如何服务于逻辑?

说到底,PPT终究是PPT,简报也得落在「报」字上,所以,必要的形式还是要在意的。

最简单的方法,是用几乎纯文本的方式来写PPT。每一页只有两种结构,标题和正文项目。很多大牛的PPT就是这样子,但不妨碍成为大牛的PPT而广为流传。

第二种方法,用Markdown这样的标记语言写PPT,用工具转成PPT,这样的PPT形式灵活可变,且显得非常专业。这个话题也值得单独介绍。

复杂一点的办法来源于你自己的品位和技能的提升,这里推荐两本书,第一是《写给所有人看的设计书》,第二是《Slide:ology》。

关于PPT的话题,先就此打住。

祝好。

张辉@硅谷


参考文章:我是如何写一篇文章的?

原创100天100篇之70/100,享受自己的每一天吧!

不愿意在朋友圈谈的事情,来小密圈(现已改名「知识星球」)谈吧。我已开通小密圈,我会在小密圈中记录我的坚持。而小密圈里,也聚集了1000多位对于生活同样敏感,同样积极,同样热情的朋友——我的读者们,过去的六个多月,我们成功在「小密圈」营造了一种不同于「微信朋友圈」的氛围。了解「小密圈」,请回复消息「小密圈」(非评论区)。

(一起来测试一下微信官方的「赞赏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